編者按:
如今的大學生活,手機、mp3、筆記本似乎已成了生活必需品,NIKE、addidas也成了時尚、品味的代名詞,同學聚會、生日Party都是我們奢侈的理由,食堂的餐桌上、垃圾桶里隨處可見我們浪費的細節(jié)……當奢侈成為一種時尚,當浪費成為一種習慣,每月從父母手中接過的可憐的生活費又豈能滿足我們的虛榮心?清貧是不是已經(jīng)過時?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可以簡單一些?低調(diào)一些?在經(jīng)濟危機席卷全球的今天,我們有必要重溫“奢侈浪費”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。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幾位同學的看法。主持人 湯曉煒
誰為瘋狂的消費埋單
編導08 王薪蓓
打著享樂主義的旗號,不再只滿足于傳統(tǒng)的吃飽穿暖的要求,而是追求更流行更時尚的東西。在消費上追求新異,推崇時尚,惟恐落后于時代潮流。當看到周圍的人每天都NIKE、JACKJONES,自己便開始不受控制,為了在毫無意義的攀比中取得一定名次,便開始今天花明天的錢,明天花后天的……拿著父母的勞動成果無度揮霍,將學習拋在腦后。難道這就是上大學的目的?難道上大學就是為了多認識幾個名牌?當然,這種極端的消費觀只存在于一部分的學生中,但這并不表示“奢侈浪費”不是大學生的消費趨勢,事實上不同環(huán)境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資源浪費。
瘋狂的消費所帶來的隱患是巨大的。從社會學角度說,“性格的內(nèi)向是社會化不暢造成的,如果社會化的過程中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,一個人的性格必然被壓抑而逐漸走向孤僻”,這也許就是貧困生性格大多內(nèi)向的重要原因。更為嚴重的是,有的貧困生因為生活狀況的糟糕,產(chǎn)生了嚴重的相對剝奪感:對社會不滿,甚至做出報復社會的犯罪行為。并且,經(jīng)濟上的拮據(jù)還使貧困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。調(diào)查顯示,22.6%的貧困生有自卑情緒,不愿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處境,并拒絕師生的援助和學校的各項貧困生補助;近半數(shù)的貧困生在人際關(guān)系上趨于封閉,被動地與別人交往;更有近四分之一的貧困生心理健康出現(xiàn)異常,嚴重缺乏自信并對別人充滿懷疑。對于學生而言,這種精神的挫敗感要比物質(zhì)上的缺失更嚴重。
到底誰該為你瘋狂的消費埋單?是為你賺錢的父母嗎?恐怕不是。當不再有人給你提供金錢資助時,你又該怎么辦?錯誤的消費習慣一旦養(yǎng)成,便注定了在未來的生活中你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。誰將為你的瘋狂消費埋單?只能是你自己。
NO PAIN,NO GAIN
廣電08 張瑩瑩
環(huán)顧大學校園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食堂餐盤中被浪費大半的食物,路上名牌籠罩下穿梭著的年輕臉龐,處處可見的虛榮攀比……這樣的景象看在眼中漸至熟悉,漸至麻木。
時下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,從小生活在“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”的環(huán)境中,將得到的一切看成是理所應當,卻看不見其后的辛苦。
加之父母的寵溺,子女在“有求必應”式的生活中失去了最寶貴的自力更生意識,不體諒父母艱辛,一味自私索取……在這個品牌概念大行其道的時代,名牌標簽、閃亮LOGO成了眾多缺乏辨識力和自制力的大學生盲目追逐的目標,學生中講究排場、品位和檔次的現(xiàn)象屢見不鮮。我們的身邊不乏這樣的場景:為了擁有一臺筆記本電腦或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,有的同學情愿節(jié)衣縮食,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;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、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套名牌衣服,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欲望。雖然從某個角度來看,品牌象征著個人品味,可是顯然大學生還沒具備“自己動手豐衣足食”的能力,所以高消費與個人能力無關(guān),只能顯示出家庭背景的差異。過度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,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,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,由此形成的虛榮攀比心理十分嚴重。而在這一過程中,我們是否想到我們的父母,是否想過我們的明天?
當浪費成為一種習慣,當攀比成為一種時尚,當奢侈成為一種風氣,還會有多少人記得我們所謂的天之驕子的第一要務是學習?甚至在快畢業(yè)時仍不知道大學在自己的生命里賦予了怎樣的意義,那是何等的可悲?其實踏入大學校門,真正的較量并不在于物質(zhì)上的攀比,抹去浮華一層,手中的實力才是我們的籌碼。大學生的確需要競爭意識,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們都需要爭。生活品質(zhì)不高并不可恥,沒有必要抬不起頭來。我們不可以決定我們的出生,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未來!
何不將流連于各類名牌的目光鎖定在學校的圖書館,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人生的養(yǎng)分?何不將攀比的心思聚集在自己的專業(yè)課程上,夯實專業(yè)知識,在社會舞臺上展示自己的風采?何不將行走在各類商場的匆匆腳步停下來,看看自己走過的路、腳下的路以及未來的路?
沒有付出,就沒有獲取,而付出的過程往往充滿辛酸與痛苦,不要再讓“卡一刷,錢就花”成為口頭禪!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改變我們的生活,創(chuàng)造美好的明天。
重讀方志敏,感悟清貧
國商08 梁福龍
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各種品牌專賣店里從來不缺乏大學生的身影,校園附近的房屋出租者和網(wǎng)吧經(jīng)營者也從不擔心會失去財源,手機、MP4等電子設備絕對能在大學校園里找到最新的款式……但是,我們知道大學生的收入和支出根本不成比例!
不由得想起了清貧,這樸素而又高貴的字眼;想起了方志敏,這位卓越的革命家、軍事家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。兩個國民黨兵抓住他時卻搜不出一個銅板,氣得揮舞手榴彈狂叫;送來的讓他交待“罪行”的紙筆,卻被用來寫出許多寶貴的文稿;方志敏同志在簡陋的獄室中完成了《清貧》、《可愛的中國》等著作,堅持不懈地為革命事業(yè)而奮斗。
“清貧、潔白樸素的生活,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(zhàn)勝許多困難的地方?!被蛟S,這是方志敏對自己一生的最好的概括。敬佩之余,我們更應當自省,“以辛勤勞動為榮,以好逸惡勞為恥”、“以艱苦奮斗為榮,以驕奢淫逸為恥”,這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我們的要求。
“成由勤儉敗由奢”,艱苦樸素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在享樂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有著更為現(xiàn)實的意義。方志敏所代表著的那一代革命者的清貧本色,不僅是官場上的一些人的表率,更是值得我們大學生學習的榜樣。
清貧,是一種精神。清貧不是貧困,而是富有,清貧是精神的富有。清貧是一種人生信仰,更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。清貧的精神,不僅對于過去,對于現(xiàn)在乃至將來都是不可缺少的。
或許有人會對此嗤之以鼻,認為現(xiàn)在都什么年代了,還講究這個?在當前的經(jīng)濟條件下,消費有什么不好?還有人說我花的錢是自己做兼職掙來的,怎么花別人管不著!這也算擴大內(nèi)需。誠然,國家是富裕了,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,但我們要提倡適度消費,而絕不是提前消費、過度消費。
革命者為了我們的革命事業(yè)可以忍饑挨餓,過著清貧的生活?,F(xiàn)在的我們,條件當然好得多,并不再需要像他們那樣過著風餐露宿、衣不蔽體的生活,但是,我們必須對得起曾經(jīng)流血犧牲的先輩以及養(yǎng)育了我們的父母。清貧,永遠不可忘卻!
端正心態(tài),合理消費
廣電08 李相宜
“一月五百貧困戶,千兒八百剛夠用,兩三千元才算酷,四千五千真大戶!”這個流行于大學校園的順口溜,是很多大學生金錢觀的真實寫照。
我們大學生作為一個“純消費”的群體,有時在消費問題上會不考慮家庭的實際情況,大手大腳揮霍,這不得不引人深思,如今的大學生,究竟為什么會養(yǎng)成這樣的金錢觀,亦或是消費觀!
理財意識淡薄,理財能力欠缺導致大學生盲目購物、鋪張浪費現(xiàn)象日益嚴重,這甚至會影響他們的學業(yè)和健康成長。盲目消費、隨意消費、沖動消費的結(jié)果就是生活費超支,“月初寬裕,月底拮據(jù)”幾乎成為大學生活中一種普遍的現(xiàn)象。
大學生的消費基本都由家長掏腰包,如果按照一對父母供養(yǎng)一個大學生來計算,作為城鎮(zhèn)居民,一個大學生的消費就占據(jù)了父母總收入的一半;而作為來自農(nóng)村的大學生來說,一個家庭的年收入更是非常有限,消費更是突破了父母所能承受的底限。而中國的父母在供子女上學這方面,自己省吃儉用不說,借錢負債也在所不惜。
不良的消費心態(tài),導致大學生盲目地進行消費。許多大學生穿衣要名牌、吃飯要高檔,手機、電腦一個都不能少,生日會、老鄉(xiāng)會、歡送會、慶祝會要參加就得付錢。添置衣服、請客喝酒等所謂的交際應酬費用占了相當一部分,購置電腦、手機、數(shù)碼相機及旅游等,更是學生消費的“大頭兒”。
為什么會產(chǎn)生這種現(xiàn)象?筆者認為不外乎三點。首先,攀比心理嚴重。家庭的經(jīng)濟能力代表著大學生在學校和班級的地位,這種觀念在客觀上導致了消費的攀比。其次,存在虛榮心理。校園里有些學生倡導高消費和超前消費,他們的虛榮心態(tài)造成了一種示范效應,這對很多學生都有可能產(chǎn)生一種外部壓力,從而導致消費水平水漲船高。第三,存在炫耀心理。大學生的經(jīng)濟水平參差不齊,某些學生的炫耀性消費人為地提高了大學生的平均消費水平,給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。第四,理財知識欠缺,理財能力匱乏。大學生自己沒有理財?shù)母拍?,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,不管自己是否需要,就買回來。因此,當務之急是為大學生們補好“理財”這一課。
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社會各界的責任,更是大學生自己的責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