詞語運用
雙關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,通過巧妙的語言形式關聯(lián)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義內(nèi)涵,豐富表達內(nèi)容,增添審美意趣。浙江湖州師范學院林有苗認為,引號為雙關修辭提供了重要的輔助功能,憑借與語境或背景信息的有效互動,使雙關語的凸顯義與非凸顯義同時浮現(xiàn)出來。請看——關于漢語引號的作用,董利榮、杜永道、倪慶中等學者都曾撰文探討過。其中,董利榮的《引號作用拾...
理發(fā)”,《漢語大詞典》釋義有二:梳理頭發(fā);修剪頭發(fā)。這兩個義項來源不同。義項一“梳理頭發(fā)”,“理”有梳理、整理、使整齊義,這是“理”的引申義?!墩f文·玉部》:“理,治玉也?!薄袄怼本褪羌庸さ褡劣袷仨氻樦袷奈睦韥砥饰?,于是引申出整理、使整齊義。這一引申義不僅有“理發(fā)”一詞,還有“理鬢”。如三國魏嵇康《養(yǎng)生論》:“勁刷理鬢,醇醴發(fā)...
首先,魯迅記錄天氣的詞匯很豐富。一般的天氣用語,不外乎“風、云、雨、雪、晴、陰”等,而魯迅日記中有一般人很少用的詞語,如“曇、霰、霽、晦、霾”等,還有更生僻的如“、燠”……如此豐富的天氣詞語,不僅顯示了魯迅淵博的學識,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(xiàn)出他對生活觀察感悟之細。其次,魯迅對天氣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身體感受記錄得非常詳細。如1912年10月...
例(1)分上下兩段,運用同異對比的修辭方式反映了事物的性質(zhì)特征。對比是把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陳說的修辭方式,同異對比是對比中的一個特殊類別,如果放在一起陳說的兩項是一同一異,就是同異對比。例(1)上下兩段是對比的兩項,上一段主要寫事物的“同”,用“×還是/是×”等形式表現(xiàn);下一段主要述事物的“異”,用“×不像/不是×”...
同學們,你們在這次報道抗疫一線的采寫作過程中,對引語的選擇與使用,還是可以的。我,老韓,也跟著學了好多,在修改稿件的時候,會去看新華社的稿件。引語是構成現(xiàn)場的重要組成部分,不可替代。沒有引語的新聞不是新聞。引語作用大,它呈現(xiàn)新聞現(xiàn)場與真實、刻畫人物形象、制造懸念、讓文字有聲音感、有畫面感。以下內(nèi)容是我整理了我與劉曉程老師、張華老師、趙...
一眼看上去好像哪里不對的樣子,總覺得魏晉南北朝似乎不當出現(xiàn)“王亮”這個名字。好在根據(jù)引文不難找到出處——《晉書·衛(wèi)瓘傳》,一查便知。史書里對應的原句是“(瓘)與太尉亮等上書曰……”,那么這個“太尉亮”是誰呢?再往前翻一頁,
新華社在《新聞閱評動態(tài)》第315期發(fā)表《新華社新聞報道中的禁用詞(第一批)》中規(guī)定了媒體報道中的禁用詞,體現(xiàn)了人道主義和主權意識。
“茵”的本字是“因”,本義為席子。查其甲骨文,均象一人仰躺在席子上形(如下圖)。后來“因”字引申出新的動詞義(如依靠、沿襲等),不宜再與其名詞義同形,故在其上增加了一個草字頭,新造出一個“茵”字。為何采用草字頭?可能那時的席子多用草類植物編織而成。“茵”字還有一個異體字“鞇”,該字與“茵”的造字情況類似,古時候,除了草席,還有不少用動...
在日常的編校工作中,一些很實際的問題不時地在困擾著編輯,這既影響了看稿的進度,也影響了情緒,直接的后果就是要影響編校的質(zhì)量了。而從心理學的角度講,這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形容傷勢非常重。已包含“渾身”的意思,不能再說“渾身遍體鱗傷”。誤例:他被敵人抓住后,渾身被打得遍體鱗傷。
們寫文章,尤其是寫時評類議論文,是不是經(jīng)常覺得自己的語言干癟無味,老套陳舊,沒有分量和深度?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詞匯、句式儲備做點更新了,表達同樣的意思,如果有一些稍顯陌生化而內(nèi)涵豐富、角度新穎的詞句,會讓文章顯得更有高級感。
序次語,是人們在日常表達中時常會用到的一種詞語,它不僅讓我們講話行文更加條理分明,也更便于聽者讀者獲取信息。但在實際使用中,序次語使用不當?shù)默F(xiàn)象可真不少,北京市李加旭以出版物為例,談了序次語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。請看——?
(一)圈閱即表示同意(簽發(fā)文件除外)。(二)如果文件上出現(xiàn)審批人姓名,審批人在自己姓名上劃圈即代表簽字;如果文件只出現(xiàn)審批人所在單位名稱或職務統(tǒng)稱(如:辦公廳、人教司、署領導、司領導等),審批人應當在單位或職務上劃圈并在近旁簽字。?
等助詞,表示列舉,有兩種用法。一、表示列舉未盡。用于部分列舉,有省略或替代未列舉部分的作用。未列舉部分或因不重要或因項目太多而不必一一列出,或因知道得不清楚而無法列出。例如:?
2020年已經(jīng)接近尾聲。對于很多人來說,2020是充滿變動和挑戰(zhàn)的一年,新冠病毒全球肆虐,國際局勢風云變幻,有巨星隕落,有后浪興起……這樣的一年,我們的語文生活又發(fā)生了怎樣的變化,涌現(xiàn)出什么新鮮的語詞?經(jīng)過讀者征集、網(wǎng)友投票、專家和媒體評選,《...
杜老師:我在讀稿時遇到“哄”字,常分辨不清應該讀一聲還是讀四聲,例如“哄搶”和“一哄而散”中的“哄”應該怎樣讀。請您解答一下,謝謝!吉林讀者汪婭潔汪婭潔讀者:表示許多人同時進行某個行為動作,或者許多人同時發(fā)出聲音時,“哄”讀一聲hōng。例如:(1)村子里哄(hōng)傳的一個謠言,被老張三言兩語就給破解了。(2)看到有些人哄(hōn...
在“盡如人意”中,“盡”有全部、所有的意思,“如”即符合、滿足,“人意”是人的意愿、想法,所謂“盡如人意”,即完全符合人的心意。這當然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。所以,我們看到的多為否定的用法,如“無法盡如人意”,“豈能盡如人意”,其中用得最多的,是“不盡如人意”。
“作”和“做”是漢語中出現(xiàn)頻率極高的兩個字,它們用法極其相近,經(jīng)常難以區(qū)分。根據(jù)呂叔湘先生的說法,古代只有“作”字,是個入聲字。后來在說話中變成去聲,可是讀書音還是入聲,就有人造出一個“做”字來代表說話的去聲字音。這種“文白異讀”的現(xiàn)象,現(xiàn)在許多方言里都很普遍。所以,區(qū)分“作”“做”用法的基本標準是“文”與“白”。“作”多用于具有書面...
摘?要:助詞“的”“地”“得”雖屬虛詞、無實在意義,但使用頻率極高、作用無可替代,而使用混亂情況由來已久,造成后果不容小覷。為維護漢語言使用的規(guī)范性、文字表達的準確性,消除對受眾造成的困擾,亟待對三者使用進行矯正、規(guī)范。用好“的”“地”“得”,通過語法劃分是正途,而抓謂語是關鍵,找動詞、找形容詞是捷徑。關鍵詞:語法;“的”“地”“得”...
有時候,你總是羨慕別人說話時滔滔不絕,妙語連珠,而自己寫文章描述事物時卻總有種詞窮的尷尬,總覺得自己平時發(fā)言、表達不夠精彩凝練。其實,多儲備一些實用成語,就能在日常溝通寫作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。同樣意思,多種表達,下面這些實用成語可以助你一臂之...